top of page

瑜伽经 | 第四章 | 25-34 | 独存的过程和完成


(本文还在补充更新中)

विशेषदर्शिनआत्मभावभावनाविनिवृत्तिः॥ ४-२५॥ viśeṣadarśina ātmabhāvabhāvanāvinivṛttiḥ ॥ 4-25 ॥

▶ 各家译文

【黄】见到差别者停止对自我存在性的思考。

【姚】直观了(神我和实在)差别的人就灭除了我执。

​​​【莊】當能夠看到分辨時,思惟神我與存在[的差别]就會停止。

【楊】修證入寂,即徹見身命與真常間之差異。

【石】 於見分別者,一己本質之思惑已停。

【邱】當你了知心靈與真我的區別,(並以真我為念,)此時即是冥想修行的終止處。

【成】那些看到心和原人之差别的人,永远不会再把心视为原人。

【旭】对认识到心与阿特曼之别的人而言,两者之间的分离感消失了。

【陈】能够看出心灵与真实自我的区别者,其念头就如真实自我般,将永远停止了。


तदाविवेकनिम्नंकैवल्यप्राग्भारंचित्तम् ॥४-२६॥ tadā vivekanimnaṃ kaivalyaprāgbhāraṃ cittam ॥ 4-26 ॥

▶ 各家译文

【黄】这时,心倾向分辨,倾向独存。

【姚】然后,心倾向于辨别(智),并受绝对独存的吸引。

​​​【莊】那時,心傾向於決擇[智],便能達到獨存。

【楊】由是識心隨順明辨,直趨獨存不共之究竟解脫。

【石】 於是,心地傾向明辨,重獨存。

【邱】於是心靈趣向明辨智(viveka),這就是導向解脫之道(絕對之境)。

【成】当心倾向于分辨时,它就向独存迈进。

【旭】随后,意识被强烈地吸向观者或灵魂,这归因于它提升了的智性之引力。

【陈】于是,心灵朝向能够分辨的境界,而引向解脱之道。


तच्छिद्रेषुप्रत्ययान्तराणिसंस्कारेभ्यः॥ ४-२७॥ tacchidreṣu pratyayāntarāṇi saṃskārebhyaḥ ॥ 4-27 ॥

▶ 各家译文

【黄】在心的那些间隙中,出现来自潜印象的其他认知。

【姚】在这(心倾向于辨别智)的空隙中,产生其他来自行力的意识。

​​​【莊】在有間隙時,有時[心]會有[另外]中斷的緣,是從業行而来。

【楊】或於隨順明辨之間隙,復生起由業習而來之種種雜想煩惱。

【石】 以眾心印故,彼間隙他覺。

【邱】過去的業識可能從縫隙中升起,產生阻斷。

【成】人心对其分辨修习哪怕稍有放松,也会因为过去的潜在印迹导致精神涣散。

【旭】尽管取得了这种进步,但如果在间歇期间疏忽的话,过去的潜在印象就会造成裂隙,在意识与观者之间制造分裂。

【陈】由于过去的印象,在能够分辨与解脱之间,可能会出现困惑的想法。


हानमेषांक्लेशवदुक्तम्॥ ४-२८॥ hānameṣāṃ kleśavaduktam ॥ 4-28 ॥

▶ 各家译文

【黄】消除它们,如同前面所说的烦恼。

【姚】这些(行力)的消除,就如同烦恼(的消除)一样。(这)已论述了。

​​​【莊】斷除這些,就像已說過的[斷除]煩惱一樣。

【楊】如是塵緣煩惱,須依前述說法泯除。

【石】 彼等之斷如煩惱已說。

【邱】去除這些惑,可用先前已述的方法。

【成】可以用消除觉悟之障碍的同样方式来克服精神涣散。

【旭】同样,随着修习者努力摆脱痛苦,他必须明智而审慎地处理这些都潜在印象,以便根除它们。

【陈】这些过去的印象是可以移除的,就像曾经谈过移除障碍的那些情况。


प्रसंख्यानेऽप्यकुसीदस्यसर्वथा विवेकख्यातेर्धर्ममेघःसमाधिः ॥४-२९॥ prasaṃkhyāne 'pyakusīdasya sarvathā vivekakhyāterdharmameghaḥ samādhiḥ ॥ 4-29 ॥

▶ 各家译文

【黄】甚至对沉思也不再计著,彻底明了分辨,达到法云入定。

【姚】由于甚至在最高理智中也不残留兴趣,因此,从永久的辨别(智)中(就产生了)“法云三昧”。

​​​【莊】有了決擇智,對一切都毫無貪著,是為法雲三昧。

【楊】雖住上勝智境,仍能明辨一切且無有動搖者,是謂法雲三摩地。

【石】 於正智亦無所執著者,由根本明辨慧故,得法雲三摩地。

【邱】即使獲致最高的成果依然不動心,長住明辨智,謂之法雲定(dharmameghaḥ samādhi)。

【成】即使对最高的知识也毫无兴趣,这样的人因其达到了完全的分辨,而臻达法云三摩地。

【旭】甚至对这种最高状态的发展也漠不关心,并保持极其专注的、有分辨力的觉知的瑜伽士,臻达法云三摩地:他沉思美德与正义的芳香。

【陈】由于拥有完美的分辨力,即使有最好的奖赏在前,也完全没有兴趣,还能恒久地持续明辨,这种境界称为大马美加三摩地。


ततःक्लेशकर्मनिवृत्तिः॥ ४-३०॥ tataḥ kleśakarmanivṛttiḥ ॥ 4-30 ॥

▶ 各家译文

【黄】于是,烦恼和业消除。

【姚】这样,业与烦恼就被消除。

​​​【莊】從此,煩惱和業都止息。

【楊】由是惑業煩惱不生。

【石】 於是煩惱業行停止。

【邱】從此惑與行業滅盡。

【成】从此断除了痛苦,并摆脱了业。

【旭】随之而来的是痛苦的终结和行动的终结。

【陈】从此,一切苦恼烦忧与因缘果报都止息了。


तदासर्वावरणमलापेतस्यज्ञानस्यानन्त्याज्ज्ञेयमल्पम्॥ ४-३१॥ tadā sarvāvaraṇamalāpetasya jñānasyānantyājjñeyamalpam ॥ 4-31 ॥

▶ 各家译文

【黄】这时,消除了一切障碍污垢,知识变得无限,所知就变得微小。

【姚】由于消除了一切混杂的不净,认识变得无限,因此认识的(对象就变)小了。

​​​【莊】此時,由於有了無邊的智,能驅除所有的蓋和污垢,需要知道的也就很少。

【楊】如是泯除一切業障塵垢,無量真知現前,原所知境已不足道。

【石】 到此,一切不淨之蓋已除,以知識無際故,餘知者無幾。

【邱】此時,可感知的知識相對於遮蔽和不淨已清除後所獲致的無盡知識是微不足道的。

【成】因此,也完全消除了所有的知识的遮蔽物和不纯。由于这一无限的知识,感觉所认识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旭】然后,当不净的遮蔽被移除,瑜伽士得最高的、主观的、纯粹的、无限的知识,而可知的、有限的知识则显得无足轻重。

【陈】知识浩瀚无边,当其遮蔽物和不纯洁之物全被除去时,就几乎没有再需要被知道的事物了。


ततःकृतार्थानांपरिणामक्रमसमाप्तिर्गुणानाम् ॥४-३२॥ tataḥ kṛtārthānāṃ pariṇāmakramasamāptirguṇānām ॥ 4-32 ॥

▶ 各家译文

【黄】于是,三性实现目的,它们的变化次序结束。

【姚】由于德达到了目的,(德的)变化的连续就结束了。

​​​【莊】當三德達成了它們的目的,轉變的次第也就結束。

【楊】緣此定境,造化三德功成圓滿,其次第變化亦隨之而止。

【石】 於是,質性之目的已達,依序轉化結束。

【邱】於是,目的達成,三種屬性的轉換終止了。

【成】三德的连续变化由此结束,因为它们的目的已经达成。

【旭】当臻达法云三摩地时,原质三德止息。它们已然达成目的,它们的连续交替终止。

【陈】于是,本性的三种特质,终止了它们的连续转换,因为它们已达成了目标。


क्षणप्रतियोगीपरिणामापरान्तनिर्ग्राह्यःक्रमः ॥४-३३॥ kṣaṇapratiyogī pariṇāmāparāntanirgrāhyaḥ kramaḥ ॥ 4-33 ॥

▶ 各家译文

【黄】次序与刹那相关,在变化停止时确定。

【姚】连续是刹那的未中断的序列,在演进变化终止时被认识到是有差别的。

​​​【莊】次第中就能掌握到剎那的連續,在最後的轉變中止了。

【楊】變易剎那不止,當其次第告終即可辨明。

【石】 刹那所對應,於轉化終局始察覺者為序。

【邱】三種屬性刹那不停地轉變,終被認出其順序。

【成】这一连续的变化发生在每一刹那,但只有到一个系列结束时才能被理解。

【旭】随着三德的交替停止运作,时间——诸刹那的连续推移——停止。时间之流的这种解构只有在这最后的解脱阶段才是可理解的。

【陈】前面所谈的连续,意指不间断的瞬间,它们能在转换终止时被认知。


पुरुषार्थशून्यानांगुणानां प्रतिप्रसवःकैवल्यं स्वरूपप्रतिष्ठावा चितिशक्तिरिति॥ ४-३४॥ puruṣārthaśūnyānāṃ guṇānāṃ pratiprasavaḥ kaivalyaṃ svarūpapratiṣṭhā vā citiśaktiriti ॥ 4-34 ॥

▶ 各家译文

【黄】三性不再成为原人的对象而消失,独存出现,或者智能自身确立。

【姚】(当)没有神我的对象的德变成潜伏(状态时),或(当)意识的力量建立在自己的特性之中(时),绝对独存(就达到了)。

​​​【莊】當三德回歸,不需為神我[而彰顯],安住於自體,這便是獨存,或稱為[神我]覺知的能力。

【楊】如是造化屬性回歸本處,行人識性融入空性,安住空性覺海,入獨存不共之境。

【石】 已盡本我使命,質性回溯原形,乃獨存,且覺性力立於自性中,即此。

【邱】純意識復歸其空性的目的,三種屬性亦消融於本源的造化勢能,此即解脫之境,自顯像中止,純意識之力亦復如是。

【成】当三德作为原质之属性不再服务于原人时,它们就消融于原质。这就是独存。原人作为纯粹意识,安住在其自身的本性中。

【旭】当瑜伽士成全人生四大目标并超越三德时,解脱来临。四大目标和三德返回它们的源头,意识立足于其自身原本的纯净。如此。

【陈】当本性的特质融入了本性,不再需要来服务真实自我,它已安住在自己纯洁的本性里,于是,达到了解脱的最高境界。


॥इति पतञ्जलिविरचितेयोगसूत्रेचतुर्थः कैवल्यपादः॥ ॥ iti patañjaliviracite yogasūtre caturthaḥ kaivalyapādaḥ ॥

▶ 各家译文



14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