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陀奥义书
但愿他保护我俩!但愿他欣赏我俩!但愿我俩勇健精勤!但愿我俩学业辉煌!但愿我俩不怨怼!
唵!和平!和平!和平!
注:“我俩”指老师和学生。
第 一 章
一
人们说,婆遮湿罗婆心怀愿望,施舍一切财富。他有个儿子名叫那吉盖多。(1)
注:婆遮湿罗婆在祭祀中施舍一切财富,希望获得果报。
谢礼被带走时,虽然他只是一个少年,但心生信仰。他思忖:(2)
注:“谢礼”指施舍给婆罗门祭司的财物,以答谢他们主持祭祀仪式。
“已经饮过水,已经吃过草,
已经被挤奶,感官已衰竭,
施舍它们的人走向名为
‘没有欢乐’的那些世界。”(3)
注:“它们”指那些作为谢礼的母牛。它们已经衰竭,不再能喝水、吃草和产奶,也不再能生育牛犊。因而,施舍这种母牛的人,只能再生在“没有欢乐”的世界。
他对父亲说:“父亲啊,你将我施舍给谁?”他重复说了一次,二次。父亲便说道:“我将你施舍给死神。”(4)
注:那吉盖多觉得父亲这样的施舍不能获得好的果报。于是,他愿意将自己也作为谢礼施舍。
“众人之中我领先,
众人之中我居中,
今天父亲要通过我,
对阎摩尽什么职责? (5)
注:这颂和下一颂是那吉盖多的内心独白。他觉得自己的品行在众人中或领先,或居中,不知父亲为何要将他送给死神阎摩。
“请看看前辈人,请想想后来人,
凡人如谷物成熟,如谷物再生。”(6)
注:这里,那吉盖多思考人的生死轮回。
婆罗门客人如火进入家中,他们
安抚他,说:“太阳之子,取水来!”(7)
注:“太阳之子”指阎摩。那吉盖多到达阎摩家中,阎摩家人提醒阎摩取水接待婆罗门客人。
对于不供奉食品的愚人,
婆罗门客人剥夺他这一切:
愿望和期盼,团结和友谊,
祭祀和善行,儿子和牲畜。(8)
注:这里强调热情接待婆罗门客人的重要性。可以视为叙述者的话,也可视为阎摩家人的话。
“婆罗门啊,你是尊敬的客人,
在我家住了三夜,没有进食;
我向你致敬!也祝愿我吉祥!
因此,我请你选择三个恩惠。”(9)
注:这是阎摩对那吉盖多说的话。据传说,那吉盖多到达阎摩家时,阎摩有事在外,三天后才相见。以下是那吉盖多和阎摩的对话。
“但愿乔答摩忧虑得以平息,
心情愉快,对我的怒气消失,
欢迎你释放我回家,死神啊!
三个恩惠,我选择这第一个。”(10)
注:乔答摩是家族名,指那吉盖多的父亲。
“奥达罗吉·阿卢尼因我
施恩,会像以前一样愉快;
他看到你摆脱死神之嘴,
会消除怒气,夜夜安睡。”(11)
注:奥达罗吉·阿卢尼也是那吉盖多父亲的名字。
“在天国世界,没有任何恐惧,
因你不在那里,而无衰老之虑;
摆脱饥饿和焦渴,超越忧愁,
安居在天国世界,充满欢愉。(12)
“你知道天国之火,死神啊!
请告诉我这怀有信仰之人;
那些天国居民享有永恒性,
这是我选择的第二个恩惠。”(13)
“这天国之火,那吉盖多啊!
我知道,我告诉你,让你知道;
它是根基,靠它达到无限世界,
你要知道,它深藏在洞穴中。”(14)
注:这里意谓火是一切存在的根基和底蕴。
死神告诉他火是世界之源,
告诉他祭坛的用砖及数量;
他如实复述听到的这些话,
死神很满意,继续向他讲述。(15)
灵魂高尚的死神高兴地说:
“我今天再赐给你这个恩惠:
凭你的名字就能知道这火,
并请接受这个多色的项链。(16)
注:“多色的项链”指项链为一,色为多。“项链”(srṅkā)一词的另一词义是道路。这样,也引申理解为在同一条道路上有多种行动(“业”)。
“举行三次那吉盖多祭,与三
结合,履行三业,超越生和死,
知道和沉思这位知梵生尊神,
他便达到无限的和平宁静。(17)
注:“那吉盖多祭”即火祭。前一颂中提到“凭你的名字就能知道这火。”因此,那吉盖多是火的别名。“与三结合”中的“三”指父、母和老师,或指吠陀、传承和善人。“三业”指祭祀、学习和施舍。“知梵生”指知道一切由梵而生。“知梵生尊神”指火。
“智者完成三次那吉盖多祭,
知道这三,沉思那吉盖多火,
他破除了前面的死亡罗网,
超越忧愁,享受天国的快乐。(18)
“这是你的通向天国之火,
也就是你选的第二个恩惠;
人们将会称说这火属于你,
那吉盖多,请选第三个恩惠!”(19)
“有个关于死去之人的疑惑:
人们或说存在,或说不存在;
我想要知道这个,请你指教!
这是我选择的第三个恩惠。”(20)
“甚至古代天神也对此困惑,
其中的法则微妙,不易理解;
那吉盖多啊,请你另选恩惠!
抛弃这个疑问,不要为难我。”(21)
“确实众天神也对此困惑,
死神啊,你也说这不易理解,
而像你这样的说者不可得,
也没有别的恩惠与此相等。”(22)
“你选择子子孙孙长命百岁,
大量的牲口、象、马和金子!
你选择广阔的领地,而你
自己活多少年,随你的心愿! (23)
“如果你认为这恩惠相等,
那就选择财富和长寿吧!
那吉盖多啊,你统治大地,
我让你满足所有的愿望。(24)
“人间难以实现的任何愿望,
随你的心意,提出请求吧!
这些美女,连同车辆和乐器,
都是尘世凡人难以获得的,
由我赠送,让她们侍奉你吧!
那吉盖多,别问我死亡问题。”(25)
“凡人的生存结束就在明天,
死神啊,一切感官活力衰竭;
所有的生命无不转瞬即逝,
留着你的车辆,你的歌舞! (26)
“凡人无法靠财富得到满足,
而看到你,我们怎能获得财富?
我们的生命全在你的掌控中!
因而,我仍然选择这个恩惠。(27)
“在下界衰老的凡人,若知道
和看透美色、爱欲和欢悦,
他已走近不老和不死世界,
怎么还会热衷过长的寿命? (28)
“这是人们的困惑,请你说明
浩茫未来这个问题,死神啊!
这个问题涉及深藏的奥秘,
那吉盖多不选择别的恩惠。”(29)
二
“至善一回事,欢乐另一回事,
两者束缚人,而目标不相同;
选取其中至善者,达到圆满,
选取其中欢乐者,失去目的。(1)
“至善和欢乐,同时走近人,
智者仔细观察,认真辨别,
因而智者选至善,不选欢乐,
愚者则选欢乐,不选至善。(2)
“你经过深思熟虑,抛弃
形态可爱的欲望和欢乐,
远离财富之路,那吉盖多啊!
尽管众多凡人沉溺其中。(3)
“智者们明白无知和知识,
这两者的指向迥然有别;
我认为那吉盖多渴求知识,
众多的欲望不能动摇你。(4)
“始终生活在无知之中,
却自认是智者和学者,
愚人们徘徊在歧路,
犹如盲人引导盲人。(5)
“痴迷财富,幼稚,任性,
未来不向这些愚人显示;
认为只有这世,别无其他,
这样的人一再受我控制。(6)
“许多人甚至不能听到他,
而即使听到,也不知道他;
听到而善于说出者是奇迹,
知道而善于教诲者是奇迹。(7)
“平庸之人讲述他,设想他
多种多样,也就变得不可理解;
而不依靠他人讲述,也没有出路,
因为他不可思辨,比微妙更微妙。(8)
注:“不依靠他人讲述,也没有出路”,也就是说唯有依靠知者(即知道梵我同一者)讲述,别无出路。
“依靠思辨不能获得这信念,
依靠他人讲述,则容易理解;
最可爱的人啊,你坚持真理,
已经获得它,那吉盖多啊!
愿我们有你这样的提问者。(9)
“我知道财富无常,不可能
依靠无常者获得永恒者;
因此,我用无常的物质集成
那吉盖多火,而获得永恒者。(10)
“看到欲望的满足,世界的根基,
祭祀的无穷果报,无惧的彼岸,
伟大的歌颂赞美,那吉盖多啊!
你聪明睿智,坚定地抛弃一切。(11)
“那位古老的天神难以目睹,
深藏在洞穴之中,隐而不露;
智者依靠自我瑜伽,沉思
这位天神,摆脱快乐和忧愁。(12)
注:“洞穴”喻指心。“自我瑜伽”指沉思自我。
“听到他,把握他,看清本质,
获得这个微妙者,凡人喜悦,
因为获得了应喜悦者;我认为
这座福宅已为那吉盖多敞开。”(13)
“不同于正法,不同于非法,
不同于已做,不同于未做,
不同于过去,不同于未来,
你所看到者,请你告诉我。”(14)
“所有吠陀宣告这个词,
所有苦行称说这个词,
所有梵行者向往这个词,
我扼要告诉你这个词:
它就是唵! (15)
“这个音节是梵,这个音节是至高者,
知道这个音节,他便得以心遂所愿。(16)
“这是最好依托,这是最高依托,
知道这个依托,在梵界享受尊贵。(17)
“这位智者不生,也不死,
不来自哪儿,不变成什么,
不生,永恒,持久,古老,
身体被杀,它也不被杀。(18)
注:“这位智者”指自我。
“如果杀者认为杀它,
被杀者认为它被杀,
两者的看法都不对,
它既不杀,也不被杀。(19)
“这自我深藏在众生心穴中,
比微小更微小,比巨大更巨大;
无欲望者看到它,摆脱忧愁,
感官平静,认识到自我伟大。(20)
“它坐着也能远行,
它睡着也能周游,
除了我,有谁知道这位
喜悦或不喜悦的天神? (21)
注:参阅《自在奥义书》4—5。
“身体中的无身体者,
不安定中的安定者,
知道自我遍及一切,
伟大,智者不会忧愁。(22)
“获得这自我,不依靠言教,
不依靠智力,不依靠博闻,
那是依靠自我选中而获得,
自我向他展示自己的性质。(23)
“如果不戒绝恶行,不凝思静虑,
思想不平静,凭智慧也不能获得。(24)
“婆罗门和刹帝利是它的食物,
死亡是调料,谁知道它在哪里?”(25)
三
“五火和那吉盖多三火,
那些知梵者指出这影和光
进入至高领域的洞穴中,
饮用善行世界的规律。(1)
注:“五火”指在祭祀中供奉的五火。“影和光”喻指五火和那吉盖多三火,分别代表个体自我和至高自我。“规律”指果报。
“愿我们把握那吉盖多火,
它是不灭的、至高的梵,
祭祀者的津梁,让愿望
渡海者达到无惧的彼岸。(2)
“要知道自我是车主,身体是车辆,
要知道智慧是车夫,思想是缰绳。(3)
“智者们说感官是马匹,感官对象是领域,
与身体、感官和思想联系的自我是享受者。(4)
“缺乏智慧的人,思想经常不受约束,
他的感官犹如车夫难以驾驭的野马。(5)
“富有智慧的人,思想始终受到约束,
他的感官犹如车夫易于驾驭的驯马。(6)
“缺乏智慧,思想轻浮,常受污染,
他达不到那个境界,陷入轮回中。(7)
“富有智慧,思想沉稳,始终纯洁,
他达到那个境界,也就不会再生。(8)
“人以智慧为车夫,以思想为缰绳,
他到达目的地,毗湿奴的最高之步。(9)
注:毗湿奴(Visnu)在吠陀时期是一位太阳神,以跨越三大步著称。
“感官对象高于感官,思想高于感官对象,
智慧高于思想,而伟大的自我高于智慧。(10)
注:“伟大的自我”指个体自我。
“未显者高于伟大的自我,原人高于未显者,
没有比原人更高者,那是终极,至高归宿。(11)
注:“未显者”指原初物质。“原人”指至高自我。
“这个自我深藏在一切众生中,隐而不露,
而目光微妙者凭无上微妙的智慧能看见。(12)
注:“这个自我”指原人,即至高自我。
“智者将语言控制在思想中,
将思想控制在智慧自我中,
将智慧自我控制在伟大自我中,
将伟大自我控制在平静自我中。(13)
“起来!醒来!已获
恩惠,应该知道剃刀
刀刃锋利,难以越过,
圣贤们说此路难行。(14)
“知道它无声,无触,无色,
无味,无香,不变,稳定,
无始无终,高于伟大自我,
永恒,他便摆脱死神之嘴。”(15)
死神讲述的这个永恒的那吉盖多故事,
智者宣讲它,听取它,在梵界享受尊贵。(16)
若在婆罗门集会上,或者在葬礼上,
宣示这个至高奥秘,他便达到永恒,
他便达到永恒。(17)
第 二 章
一
自生者向外凿通那些感官,
因此人向外看,不看内在自我,
然而,有的智者追求永恒性,
他转过眼睛,向内观看自我。(1)
注:“自生者”指自我。
愚人们追随外在的欲望,
自己投身张开的死亡之网,
然而,智者们知道永恒性,
不在不稳定中寻求稳定。(2)
色、味、香、声、触和交欢,
靠它感受,认知,岂有他者?
这就是它。(3)
靠它感受梦中和觉醒,智者知道
这遍及一切的伟大自我,不会忧愁。(4)
知道眼前这位食蜜者,自我,生命,
过去和未来之主宰,他不会厌弃。
这就是它。(5)
它生于苦行之前,生于水之前,
进入洞穴之中,通过众生观看。
这就是它。(6)
阿底提是众神之母,与元气共存,
进入洞穴之中,与众生一起出生。
这就是它。(7)
火藏两片木中,似胎儿受孕妇保护,
人们每天醒来,奉上祭品,祭供这火。
这就是它。(8)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3. 29. 2。
太阳从那里升起,在那里落下,
众天神之居处,谁也不能超越。
这就是它。(9)
注:参阅《大森林奥义书》1. 5. 23。
这里有,也在那里有,
那里有,同样这里有;
若在这里看似不同,
他从死亡走向死亡。(10)
唯有依靠思想得知,
在这里没有任何不同;
若在这里看似不同,
他从死亡走向死亡。(11)
注:参阅《大森林奥义书》4.4.19。
原人大似拇指,居于自我中,若知道
这是过去未来之主,也就不会厌弃。
这就是它。(12)
注:这里的“自我”可理解为身体。居于身体中的原人(即自我或灵魂)拇指般大小,这样的描写也见《白骡奥义书》3. 13和5. 8,《弥勒奥义书》6. 38。在《摩诃婆罗多》中著名的莎维德丽故事中,这样描写阎摩取走萨谛梵的灵魂:“牵出一个系上套索的、拇指大的小人儿”。(3.281.16)
原人大似拇指,犹如无烟之火,
过去未来之主,同是今日明日。
这就是它。(13)
险峰绝顶上的雨水沿着山坡分流,
视万法相异者也是这样追随万法。(14)
净水流入净水,变成同样,乔答摩之子啊!
牟尼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自我也是这样。(15)
二
思想不扭曲的无生者,
有一座十一门的城堡,
控制它,则没有忧愁,
摆脱它,则获得解脱。
这就是它。(1)
注:“无生者”指自我。“城堡”指身体。“十一门”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嘴、肛门、生殖器、肚脐和头顶。“控制它”和“摆脱它”中的“它”指城堡。
如同天鹅居于天空中,婆薮居于空中,
祭司居于祭坛中,客人居于苏摩酒罐中,
伟大规律居于人中,神中,规律中,空中,
生于水,生于牛,生于规律,生于山。(2)
注:“天鹅”喻指太阳。婆薮(Vasu)是神名。“伟大规律”指自我。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4.40.5 。
引导元气向上,引导下气向后,
这侏儒坐中间,众天神侍奉他。(3)
注:自我大似拇指,故而又称为侏儒。
一旦居于身体的有身者离开,
摆脱身体,这里还会留下什么?
这就是它。(4)
注:“有身者”指自我。
凡人活着,并非依靠元气和下气,
而是依靠这两者所依靠的那个。(5)
我将告诉你永恒的梵这个奥秘,
人死后,自我怎样,乔答摩之子! (6)
一些有身者进入子宫,从而获得身体,
另一些追随不动者,依照业和学问。(7)
这个原人在睡眠者中醒着,
创造种种愿望;它是纯洁者,
是梵,被称为不死的永恒者,
不可超越;一切世界依靠它。
这就是它。(8)
火原本是一个,进入世界之后,
依据所遇色,形成各种相应色,
同样,唯一的自我在一切众生中,
形成各种相应色,而又居于外。(9)
风原本是一个,进入世界之后,
依据所遇色,形成各种相应色,
同样,唯一的自我在一切众生中,
形成各种相应色,而又居于外。(10)
太阳是所有一切世界的眼睛,
不受外界各种错误的视觉污染,
同样,唯一的自我在一切众生中,
不受世界的痛苦污染,超然于外。(11)
唯一的主宰,一切众生的自我,
它使一种色成为多种色;智者们
知道它居于自我中,正是他们,
而不是其他人,获得永恒的幸福。(12)
无常中的恒常,知觉中的知觉,
满足众人愿望的唯一者;智者们
知道它居于自我中,正是他们,
而不是其他人,获得永恒的幸福。(13)
人们认为“这是它”,这至高幸福不可言说,
怎样可以知道它?它照耀,还是不照耀? (14)
那里,太阳不照耀,星月不照耀,
那些闪电不照耀,更不必说这火;
一旦它照耀,一切都随之照耀,
依靠它的光芒,所有这些才照耀。(15)
三
这棵永恒的菩提树,树根
向上,枝条向下;它是纯洁者,
是梵,被称为不死的永恒者,
不可超越;一切世界依靠它。
这就是它。(1)
世界上的所有这一切,
出生和活动在元气中;
它是大恐怖,高举的雷杵,
人们知道它,便获得永恒。(2)
出于惧怕它,火燃烧,
出于惧怕它,太阳发热,
因陀罗,风,死亡为第五,
出于惧怕它,迅速跑动。(3)
注:参阅《泰帝利耶奥义书》2. 8. 1。
能在这世身体瓦解前知道它,
此后在创造世界中获得身体。(4)
在自我中见它,如在明镜中,
在祖先世界中见它,如在梦中,
在健达缚世界中见它,如在水中,
在梵界中见它,如在光和影中。(5)
知道感官的各种形态和起源,
出现和消失,智者不会忧愁。(6)
思想高于感官,本质高于思想,
大我高于本质,未显者高于大。(7)
注:“大我”或“大”均指自我。
原人遍及一切,无相,高于未显者,
人知道它,便获得解脱,走向永恒。(8)
它的形态超越视觉,
无人能凭眼睛看到它;
凭心、智和思想理解它,
知道它,人们达到永恒。(9)
五种感官知觉连同思想,全都停止,
智慧也不动,人们说这是至高境界。(10)
人们认为这是瑜伽,牢牢把持感官,
不会迷乱,因为瑜伽就是来去生灭。(11)
不能用语言、思想和眼睛得知,
除了说“它存在”,还能怎么得知? (12)
注:“它存在”也可译为“它在”或“它是”。
它存在和它的真实性,由这两方面认知;
确认了它存在,它的真实性也就会清晰。(13)
一旦摒弃盘踞心中的所有欲望,
凡人达到永恒,就在这里获得梵。(14)
注:这颂见《大森林奥义书》4. 4. 7。
一旦割断缠绕心中的所有缚结,
凡人达到永恒。这些便是教诲。(15)
一百零一条心脉,其中一脉通向头顶,
由它向上引向永恒,其他各脉通向各方。(16)
注:这颂见《歌者奥义书》8.6.6。
大似拇指的原人,这内在自我,
经常居于人心中;应该坚决地
将它与自己的身体作出区分,
犹如区分蒙遮草的草茎和草;
应该知道它是纯洁者,永恒者,
应该知道它是纯洁者,永恒者! (17)
注:这颂末行重复一次,以示强调。
那吉盖多获得死神讲述的
这种知识,完整的瑜伽法,
摆脱污垢和死亡,达到梵,
其他知道自我者也是这样。(18)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