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瑜伽经 | 第四章 | 15-24 | 心认识论的功能(论点批判)


(本文还在补充更新中)

वस्तुसाम्येचित्तभेदात्तयोर्विभक्तःपन्थाः ॥४-१५॥ vastusāmye cittabhedāttayorvibhaktaḥ panthāḥ ॥ 4-15 ॥

▶ 各家译文

【黄】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心,因此,两者的方式不同。

【姚】由于当对象相同时,心(的状态)不同,因此,这(对象在心中)的存在方式不同。

​​​【莊】雖同一事物,由於心的差别,兩者的方式便不同。

【楊】人心有別,雖所遇現象相同,感知各異。

【石】 同對象應心異故,二者分途。

【邱】同一事物,由於不同的心靈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而有所不同。

【成】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心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感知,因此心必定不同于对象。

【旭】由于心意内容的特性不同,每一个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方式有差别地看待同一个对象。

【陈】由于不同心灵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会不一样。


नचैकचित्ततन्त्रंवस्तु तदप्रमाणकंतदा किंस्यात् ॥४-१६॥ na caikacittatantraṃ vastu tadapramāṇakaṃ tadā kiṃ syāt ॥ 4-16 ॥

▶ 各家译文

【黄】如果事物不依靠一种心,那么,对它的认知还能存在吗?

【姚】而且,如果对象(的表现形态)依赖于心,那么,(在)这(心)不认知对象(时),这(对象的表现形态)还(能)存在吗?

​​​【莊】事物並不依於單一的心,這無法證明,這又如何可能呢?

【楊】又客體現象非是依緣個體心,否則那未被感知到的豈非不存?

【石】 對象亦非有賴於心地,彼無覺知則何如。

【邱】事物並不因單一心靈的感知而存在,否則未被心靈感知到的事物又要成為什麼。

【成】不能说对象依赖于某个人的心的感知而存在。因为如果是这样,当某个人的心不再感知它时,就可以说对象不存在了。

【旭】客体独立于任何意识对它的认知。那么,当没有认识它的意识时,它会怎样?

【陈】一个事物的存在,并非依据单一的心灵。若然,当心灵没有理解它时,事物会变成什么呢?


तदुपरागापेक्षित्वाच्चित्तस्य वस्तुज्ञाताज्ञातम्॥ ४-१७॥ taduparāgāpekṣitvāccittasya vastu jñātājñātam ॥ 4-17 ॥

▶ 各家译文

【黄】因此,事物被认知或不被认知依靠心受感染。

【姚】由于心需要着色,因此,对象是被认知的(或)未被认知的。

​​​【莊】事物被認知或不被認知,是依賴於是否影響到心。

【楊】能否明了事物現象,需視心靈所受之染著。

【石】 心地依彼染色故,或知或不知對象。

【邱】一個事物是否被認知,端視心靈是否被此事物染著。

【成】对象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取决于心的状态。

【旭】根据意识的染着或期望,客体成为已知的或未知的。

【陈】一个事物是否被认知,端看心灵是否被它上了色彩。


सदाज्ञाताश्चित्तवृत्तयस्तत्प्रभोःपुरुषस्यापरिणामित्वात्॥ ४-१८॥ sadā jñātāścittavṛttayastatprabhoḥ puruṣasyāpariṇāmitvāt ॥ 4-18 ॥

▶ 各家译文

【黄】原人是心的主人,由于不变化,始终知道心的活动。

【姚】对于这(心的)主宰者神我(来说),心的变化总是被认知的,因为(神我)是不变的。

​​​【莊】心的活動永遠能被認知,因為神我是不會轉變的。

【楊】不變不遷之淨識乃心之主,始終明了心相之變化。

【石】 心地之作為其主所恆知,以本我不易故。

【邱】心之主的真我(puruṣa)是永不變易的,所以心靈的變化永遠被真我所知。

【成】因为心的主宰即原人是不会变化的,所以它总能知道心的波动变化。

【旭】普鲁沙永远是光明的、不变的。作为心意不变的主人,他始终知晓情绪和意识方式。

【陈】真实自我是永恒不变的,它永远知道心灵是否改变,因此,它是心灵的主宰。


नतत्स्वाभासंदृश्यत्वात्॥ ४-१९॥ na tatsvābhāsaṃ dṛśyatvāt ॥ 4-19 ॥

▶ 各家译文

【黄】由于可感知性,它不是自我照明者。

【姚】由于(心的)可(被)认识性,因此,它不是自明独照的。

​​​【莊】心不能照明自身,因為它是所認知的[对象]。

【楊】心不能自明,因其為被感知之體。

【石】 彼非自明,以受覺故。

【邱】心靈本身是不自明的,它是被感知者。

【成】心不是自明的,因为它是原人的感知对象。

【旭】意识无法照亮自身,因为它是个可认知对象。

【陈】心灵是不会自我发光的,因为它是被真实自我所认知的事物。


एकसमयेचोभयानवधारणम्॥ ४-२०॥ ekasamaye cobhayānavadhāraṇam ॥ 4-20 ॥

▶ 各家译文

【黄】不能同时确定两者。

【姚】而且,(自身特性和别的对象的特性这)二者不能同时被认知。

​​​【莊】[心和對象]這兩者不能在同一時間被認知。

【楊】亦不能同時明了自他二者。

【石】 且二者非可同時認知。

【邱】心靈無法同時感知目證者(主體)和被目證者(客體)。

【成】还因为心不能同时区分原人和感知对象。

【旭】意识无法同时理解观者和它自身。

【陈】心灵不能同时觉察主体(看者)与客体(被看的事物)。


चित्तान्तरदृश्येबुद्धिबुद्धेरतिप्रसङ्गःस्मृतिसंकरश्च॥ ४-२१॥ cittāntaradṛśye buddhibuddheratiprasaṅgaḥ smṛtisaṃkaraśca ॥ 4-21 ॥

▶ 各家译文

【黄】如果被其他的心感知,那么会陷入无穷的知觉感知知觉中,记忆也会混乱。

【姚】当被另外的心认识时,(将有)许多认识意识的认识意识。而且(将出现)记忆的混淆。

​​​【莊】意識由另一意識所知,便造成無窮後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亂。

【楊】內心若為可見,則覺知智用過度,記憶因之惑亂。

【石】 若為別心地所覺受乃布提之布提無止境錯謬,亦記憶之混淆。

【邱】若一個心靈被另一個心靈所覺知,那麼覺知的覺察者會變成無窮盡,這會造成記憶的混亂。

【成】如果假定有第二个心来感知第一个心,那么就必须假定有无限个心,这会导致记忆混乱。

【旭】如果意识在人的存在中是多重的,每一重可认知另一重,那么智性也将是多重的,因而心意的投射将是多重的,每一重都有自己的记忆。

【陈】如果一个心灵被另一个心灵所认知,并视为当然时,我们就得对它们假定一个无尽的数字(还会有第三个心灵、第四个……),结果将造成记忆的混淆。


चितेरप्रतिसंक्रमायास्तदाकारापत्तौस्वबुद्धिसंवेदनम्॥ ४-२२॥ citerapratisaṃkramāyāstadākārāpattau svabuddhisaṃvedanam ॥ 4-22 ॥

▶ 各家译文

【黄】智能不移动,通过变成知觉的形态感知自己的知觉。

【姚】心识并不混杂,它通过转变其面貌来认识自己的认识意识。

​​​【莊】當心不混雜時,獲得了那樣的行相,便能覺知自我覺性。

【楊】本心無有變易,映彼妙相於心,即能自證本心。

【石】 覺性無易移,呈彼自布提形態故知。

【邱】認知意識(citeḥ,真我)是不變易的,心靈擷取其所反映的認知意識並成為那個認知意識。

【成】尽管原人不变,但通过变成知觉的形态而知道自己的觉知。

【旭】当意识映现和确认其源头——不变的观者,并呈现观者的形式时,它将自身的觉知和智性区分开来。

【陈】真实自我的意识是不会改变的,当心灵受到它的影响,就变成了它的意识。


द्रष्टृदृश्योपरक्तंचित्तं सर्वार्थम्॥ ४-२३॥ draṣṭṛdṛśyoparaktaṃ cittaṃ sarvārtham ॥ 4-23 ॥

▶ 各家译文

【黄】心受能见和所见两者感染,成为全对象。

【姚】心被能观和所观着色是全部的事实。

​​​【莊】由見者和所見所影響的心[能覺知]一切对象。

【楊】心能受見分與相分染著而知悉一切事義。

【石】 心地為見者所見染,一切均為對象。

【邱】心靈受目證者和所目證之物著色而瞭解一切。

【成】心,既受到见者的影响,也受到所见的影响,所以它能够理解一切事物。

【旭】意识,由观者和观看对象映现,似乎无所不知。

【陈】心灵受到真实自我(看者)的影响后(被看见),就能够了解所有的事了。


तदसंख्येयवासनाभिश्चित्रमपि परार्थं संहत्यकारित्वात् ॥ ४-२४ ॥ tadasaṃkhyeyavāsanābhiścitramapi parārthaṃ saṃhatyakāritvāt ॥ 4-24 ॥

▶ 各家译文

【黄】心即使具有无数的熏习,也是为他者,因为具有聚合作用。

【姚】心为另一物(存在),因为它被无数熏习(赋予多种色彩),还因为它通过聚合而发生作用。

​​​【莊】 [心是]受無量習氣所影響,為了他者(指神我)的意義,因為[其本性]是混合。

【楊】雖彼識心因無數薰染而現種種色,然其所作唯為合一而有。

【石】 即使彼無盡色染習氣亦為他而有,以合成作為故。

【邱】即使心中留有各種數不盡的印記與願望,但心靈還有其它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要與真我結合為一。

【成】尽管心被无数的习性所影响,但心只服务于原人,因为它只能和原人联合行动。

【旭】尽管意识这一构造物与无数的欲望和潜意识印象交织在一起,但它为了观者而存在,因为它亲近观者和客观世界。

【陈】虽然有无穷的欲望,但心灵是为了真实自我而存在的,因为它的表现只能与真实自我结合。



56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