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瑜伽经 | 第四章 | 15-24 | 心认识论的功能(论点批判)


(本文还在补充更新中)

वस्तुसाम्येचित्तभेदात्तयोर्विभक्तःपन्थाः ॥४-१५॥ vastusāmye cittabhedāttayorvibhaktaḥ panthāḥ ॥ 4-15 ॥

▶ 各家译文

【黄】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心,因此,两者的方式不同。

【姚】由于当对象相同时,心(的状态)不同,因此,这(对象在心中)的存在方式不同。

​​​【莊】雖同一事物,由於心的差别,兩者的方式便不同。

【楊】人心有別,雖所遇現象相同,感知各異。

【石】 同對象應心異故,二者分途。

【邱】同一事物,由於不同的心靈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而有所不同。

【成】相同的对象在不同的心中以不同的方式被感知,因此心必定不同于对象。

【旭】由于心意内容的特性不同,每一个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方式有差别地看待同一个对象。

【陈】由于不同心灵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会不一样。


नचैकचित्ततन्त्रंवस्तु तदप्रमाणकंतदा किंस्यात् ॥४-१६॥ na caikacittatantraṃ vastu tadapramāṇakaṃ tadā kiṃ syāt ॥ 4-16 ॥

▶ 各家译文

【黄】如果事物不依靠一种心,那么,对它的认知还能存在吗?

【姚】而且,如果对象(的表现形态)依赖于心,那么,(在)这(心)不认知对象(时),这(对象的表现形态)还(能)存在吗?

​​​【莊】事物並不依於單一的心,這無法證明,這又如何可能呢?

【楊】又客體現象非是依緣個體心,否則那未被感知到的豈非不存?

【石】 對象亦非有賴於心地,彼無覺知則何如。

【邱】事物並不因單一心靈的感知而存在,否則未被心靈感知到的事物又要成為什麼。

【成】不能说对象依赖于某个人的心的感知而存在。因为如果是这样,当某个人的心不再感知它时,就可以说对象不存在了。

【旭】客体独立于任何意识对它的认知。那么,当没有认识它的意识时,它会怎样?

【陈】一个事物的存在,并非依据单一的心灵。若然,当心灵没有理解它时,事物会变成什么呢?


तदुपरागापेक्षित्वाच्चित्तस्य वस्तुज्ञाताज्ञातम्॥ ४-१७॥ taduparāgāpekṣitvāccittasya vastu jñātājñātam ॥ 4-17 ॥

▶ 各家译文

【黄】因此,事物被认知或不被认知依靠心受感染。

【姚】由于心需要着色,因此,对象是被认知的(或)未被认知的。

​​​【莊】事物被認知或不被認知,是依賴於是否影響到心。

【楊】能否明了事物現象,需視心靈所受之染著。

【石】 心地依彼染色故,或知或不知對象。

【邱】一個事物是否被認知,端視心靈是否被此事物染著。

【成】对象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取决于心的状态。

【旭】根据意识的染着或期望,客体成为已知的或未知的。

【陈】一个事物是否被认知,端看心灵是否被它上了色彩。


सदाज्ञाताश्चित्तवृत्तयस्तत्प्रभोःपुरुषस्यापरिणामित्वात्॥ ४-१८॥ sadā jñātāścittavṛttayastatprabhoḥ puruṣasyāpariṇāmitvāt ॥ 4-18 ॥

▶ 各家译文

【黄】原人是心的主人,由于不变化,始终知道心的活动。

【姚】对于这(心的)主宰者神我(来说),心的变化总是被认知的,因为(神我)是不变的。

​​​【莊】心的活動永遠能被認知,因為神我是不會轉變的。

【楊】不變不遷之淨識乃心之主,始終明了心相之變化。

【石】 心地之作為其主所恆知,以本我不易故。

【邱】心之主的真我(puruṣa)是永不變易的,所以心靈的變化永遠被真我所知。

【成】因为心的主宰即原人是不会变化的,所以它总能知道心的波动变化。

【旭】普鲁沙永远是光明的、不变的。作为心意不变的主人,他始终知晓情绪和意识方式。

【陈】真实自我是永恒不变的,它永远知道心灵是否改变,因此,它是心灵的主宰。


नतत्स्वाभासंदृश्यत्वात्॥ ४-१९॥ na tatsvābhāsaṃ dṛśyatvāt ॥ 4-19 ॥

▶ 各家译文

【黄】由于可感知性,它不是自我照明者。

【姚】由于(心的)可(被)认识性,因此,它不是自明独照的。

​​​【莊】心不能照明自身,因為它是所認知的[对象]。

【楊】心不能自明,因其為被感知之體。

【石】 彼非自明,以受覺故。

【邱】心靈本身是不自明的,它是被感知者。

【成】心不是自明的,因为它是原人的感知对象。

【旭】意识无法照亮自身,因为它是个可认知对象。

【陈】心灵是不会自我发光的,因为它是被真实自我所认知的事物。


एकसमयेचोभयानवधारणम्॥ ४-२०॥ ekasamaye cobhayānavadhāraṇam ॥ 4-20 ॥

▶ 各家译文

【黄】不能同时确定两者。

【姚】而且,(自身特性和别的对象的特性这)二者不能同时被认知。

​​​【莊】[心和對象]這兩者不能在同一時間被認知。

【楊】亦不能同時明了自他二者。

【石】 且二者非可同時認知。

【邱】心靈無法同時感知目證者(主體)和被目證者(客體)。

【成】还因为心不能同时区分原人和感知对象。

【旭】意识无法同时理解观者和它自身。

【陈】心灵不能同时觉察主体(看者)与客体(被看的事物)。


चित्तान्तरदृश्येबुद्धिबुद्धेरतिप्रसङ्गःस्मृतिसंकरश्च॥ ४-२१॥ cittāntaradṛśye buddhibuddheratiprasaṅgaḥ smṛtisaṃkaraśca ॥ 4-21 ॥

▶ 各家译文

【黄】如果被其他的心感知,那么会陷入无穷的知觉感知知觉中,记忆也会混乱。

【姚】当被另外的心认识时,(将有)许多认识意识的认识意识。而且(将出现)记忆的混淆。

​​​【莊】意識由另一意識所知,便造成無窮後退,引致思想上的混亂。

【楊】內心若為可見,則覺知智用過度,記憶因之惑亂。

【石】 若為別心地所覺受乃布提之布提無止境錯謬,亦記憶之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