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瑜伽经 | 第一章 | 29-34 | 心的障碍与净化


(本文还在补充更新中)

​ततः प्रत्यक्चेतनाधिगमोऽप्यन्तरायाभावश्च ॥१-२९॥ tataḥ pratyakcetanādhigamo'pyantarāyābhāvaśca ॥1-29॥

​​​▶ 各家译文

​【黄】由此,获知内在意识,也无障碍。

​【姚】由此,心的主体可被证悟,障碍也不存在了。

【莊】從這些,也會產生內心的證悟,而不會有障礙。

​​​【楊】如是修習可內證覺性,滅除心障。

【石】故內證覺性亦且除障。

【邱】如此可以去除障礙並證入真我的覺性(cetana)。

【成】由此,觉知向内,障碍被消除。

【旭】通过重复念诵“”来冥想神,移除掌控内在自我途中的障碍。

【陈】这个练习会让所有的障碍消失,同时发现自己内在的知识。


व्याधिस्त्यानसंशयप्रमादालस्याविरतिभ्रान्तिदर्शनालब्धभूमिकत्वानवस्थितत्वानि चित्तविक्षेपास्तेऽन्तरायाः ॥१-३०॥ vyādhistyānasaṃśayapramādālasyāviratibhrāntidarśanālabdhabhūmikatvānavasthitatvāni cittavikṣepāste'ntarāyāḥ ॥1-30॥

​​​▶ 各家译文

【黄】疾病、昏沉、怀疑、懈怠、懒散、欲求、谬见、不进入状态和不稳定,这些心的散乱是障碍。

​【姚】痛、昏沉、疑惑、放逸、懈怠、欲念、妄见、不得地、不安定,这些引起精神涣散的(状态)是障碍。

【莊】障礙是指心的散亂,就是生病、昏沈、疑惑、放逸、懈怠、散亂、邪見、無法得定、[修行]不穩定 。

​​​【楊】疾病、惛沉、猶疑、放逸、慵懶、縱情、散亂、誤解、未登地以及退墮等,皆屬亂心之障礙。

【石】疾病、延宕、猶豫、大意、怠惰、沈迷、邪見、不堅、退轉、乃心地之干擾,彼等為障礙。

【邱】導致分心的障礙有疾病、冷漠、懷疑、放逸、怠惰、不節制感官享受、錯誤的見解、基礎不穩和退轉。

【成】疾病、疲倦、怀疑、拖延、懒惰、欲念、妄见、精神不集中和注意力不稳定,这些心的涣散都是障碍。

【旭】这些障碍包括疾病、懒惰、疑惑、粗心、懈怠、欲念、妄见、缺乏毅力和退步。

【陈】疾病、愚钝、怀疑、漫不经心、懒惰、感官享受、错误觉知、无法达到稳固基础、退步,这些都是使心分散注意力的障碍。


​दुःखदौर्मनस्याङ्गमेजयत्वश्वासप्रश्वासा विक्षेपसहभुवः ॥१-३१॥ duḥkhadaurmanasyāṅgamejayatvaśvāsapraśvāsā vikṣepasahabhuvaḥ ॥1-31॥

​​​▶ 各家译文

​【黄】痛苦、沮丧、肢体摇晃、吸气和呼气伴随心的散乱。

​【姚】痛苦、忧愁、动摇和(不规则的)呼吸伴随着精神涣散。

【莊】苦、憂愁、四肢抖動、呼吸粗重伴隨著心的散亂。

​​​【楊】心障若起,苦惱、憂愁、搖顫。呼吸紊亂等隨之而至。

【石】苦、挫折、身不定、呼吸,乃伴隨干擾。

【邱】(導致分心的)還有伴隨障礙出現的憂傷、絕望、身體顫抖和呼吸不順等。

​​【成】心的涣散常伴随着痛苦、沮丧、身体摇晃和呼吸不畅。

​​【旭】悲伤、绝望、身体不稳定和呼吸不均匀,进一步加重了“心”的散乱。

【陈】当精神焦躁不安,伴随而来的是忧伤、绝望和身体颤抖、呼吸不顺畅。


​तत्प्रतिषेधार्थमेकतत्त्वाभ्यासः ॥१-३२॥ tatpratiṣedhārthamekatattvābhyāsaḥ ॥1-32॥

​​​▶ 各家译文

​【黄】为了克服它们,修习固定于一个实体。

【姚】为了防止(精神涣散,应把)心集中于一个实在。

【莊】為對治這些,應該修習唯一真實義。

​​​【楊】為破前述諸障,需勤習「一諦」之法。

【石】對治彼等之故,修練一眞諦。

​​【邱】防止那些現象的方法是不斷修持那專一的標的。

​​​【成】专注于一个真理可以消除心的涣散。

【旭】保持专一的持续努力能够阻止这些障碍。

​【陈】为了防止障碍和其附随物的产生,最好的方法是对单一事物的专注练习。


​मैत्रीकरुणामुदितोपेक्षाणां सुखदुःखपुण्यापुण्यविषयाणां भावनातश्चित्तप्रसादनम् ॥१-३३॥ maitrīkaruṇāmuditopekṣāṇāṃ sukhaduḥkhapuṇyāpuṇyaviṣayāṇāṃ bhāvanātaścittaprasādanam ॥1-33॥

​​​▶ 各家译文

【黄】心的清净来自于培养对苦乐善恶的慈悲喜舍。

​【姚】通过对慈、悲、喜、(习性)的修炼和对乐、苦、善、恶、的舍弃,心(变得)纯净。

【莊】心的澄淨來自修習以慈、悲、喜、捨對治樂、苦、福、非福的對境。

​​​【楊】以慈、悲、喜、捨之心對待樂、苦、善、惡之境;如是修行,以心自悅淨。

【石】養慈、悲、喜、捨心以對樂、苦、有德、無德者,心地因而清明愉悅。

【邱】經由慈心、悲憫心、歡喜心的培養,對快樂、痛苦、善行、惡行等不動心,心性將變得清澈明淨。

​​​​【成】心的平静来自对德性的培养:对幸福者友善和对不幸者慈悲、对有德者喜悦和对邪恶者冷漠。

【旭】通过培养友善、怜悯与喜乐,并对苦乐、善恶不动心,意识变得向善、平静而慈悲。

​【陈】培养友善的态度以得到快乐,对于不快乐的要给予怜悯,欣喜拥有善良道德,不理会邪恶;如此,心灵可以保有不受干扰的平静。


​प्रच्छर्दनविधारणाभ्यां वा प्राणस्य ॥१-३४॥ pracchardanavidhāraṇābhyāṃ vā prāṇasya ॥1-34॥

​​​▶ 各家译文

​【黄】或者,通过呼气和控制呼吸。

​【姚】或者,通过调节呼吸(使意安稳)。

【莊】或者以吐氣、控制氣息[,而達到心的澄淨]。

​​​【楊】或藉調息法之呼氣與住氣來靜心。

【石】或繫念呼氣與控製氣息。

【邱】亦可經由生命能控制法的呼氣和住氣來達到(心念專一、心性明淨)。

【成】或者,通过调节呼吸,使心平静。

【旭】或者,通过保持柔和、稳定的呼气中感受到的以及呼气后的被动屏息中感受到的平静状态。

【陈】想保持平静,也可以借由呼气或闭气来控制。



72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