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09. 剃发奥义书 | Muṇḍakopaniṣat



剃发奥义书


第 一 章



梵天位居众天神之首,

宇宙创造者,世界保护者;

他向长子阿达婆传授梵学,

那是一切知识的根基。(1)


梵天将这梵学传给阿达婆,阿达婆

传给安吉罗,安吉罗传给婆罗堕遮

之子萨谛耶婆诃,婆罗堕遮之子又

传给安吉罗娑,它包含上知和下知。(2)


大家主绍那迦按照仪轨,走近安吉罗娑,问道:“尊者啊,知道了什么,便知道所有一切?”(3)


他回答说:“知梵者们说应该知道两种知识:上知和下知。(4)


“其中,下知是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语音学、礼仪学、语法学、词源学、诗律学和天文学。然后,是上知。依靠它,认识不灭者。”(5)


智者们认为它不可目睹,

不可把握,无族姓,无种姓,

无手无脚,永恒,遍及一切,

微妙,不变,万物的源泉。(6)


正如蜘蛛吐丝和纳丝,

正如大地上长出药草,

正如人身上长出毛发,

所有一切源自不灭者。(7)


苦行积聚梵,由此产生食物,由食物产生

生命、思想、真理、诸世界、诸业和永恒。(8)

注:“苦行”也有热量和沉思的含义。


它是全知者,通晓一切,苦行由知识构成,

因此,由它产生这梵、名称、形态和食物。(9)




这是那个真理:

诗人们在颂诗中看到的祭祀,

以各种方式展现在三吠陀中;

你们热爱真理,经常举行祭祀,

沿着这条道路,走向善业世界。(1)

注:“三吠陀”一词在原文中只是一个“三”(tretā)字。因此,这个“三”字也可解读为“三分时代”。按照印度古代的历史循环论,每个大时代由四个时代组成:圆满时代、三分时代、二分时代和迦利时代。


一旦祭火点燃,火苗跃动,应该满怀

虔诚,在浇灌两勺酥油间,投放祭品。(2)


举行火祭而缺乏新月祭和满月祭,

缺乏四月祭和收获祭,不招待客人,

不供奉众天神,或不按照规则供奉,

这样的行为将毁坏他的七个世界。(3)

注:“七个世界”指包括自己在内,上溯三代,下延三代。


黑色,恐怖,神速,艳红,烟色,火花,

完美女神,这些是七种跃动的火舌。(4)

注:“完美女神”喻指通体发亮而优美的火苗。


在这些闪耀的火舌中,

及时行祭,供奉祭品,

那些太阳光线引领他,

到达唯一的神主居处。(5)

注:“太阳光线”指祭品,意谓那些祭品在火舌中化为太阳光线。“神主”指天王因陀罗。


那些闪光的祭品召唤祭祀者:

“来,来!”用太阳光线带领他,

尊敬他,以可爱的语言告诉他:

“这是你们行善获得的梵界。”(6)


为数十八的这些祭祀仪式,

如同破船,被认为是低下之业,

那些愚者视为至福,满心欢喜,

结果是再次返回衰老和死亡。(7)

注:“为数十八”指十六位祭司加上祭祀者夫妇。


始终生活在无知之中,

却自认是智者和学者,

愚者们到处蒙受伤害,

犹如盲人引导盲人。(8)

注:参阅《伽陀奥义书》1.2.5。


愚者们陷身各种各样的无知中,

而自以为“我们已经达到目的”,

祭祀者出于贪著,不知道这些,

以致从耗尽的世界坠落而痛苦。(9)

注:祭祀者通过祭祀获得果报,再生在更好的世界(如天国),而一旦功德耗尽,又从那个世界坠落。


愚者以为祭祀和善行最好,

不知道还有比这些更好者;

他们靠善行享受天国之后,

又进入这个或更低的世界。(10)


在森林中恪守苦行和信仰,

平静的知者们遵循比丘行;

他们涤尽污垢,经由太阳门,

走向灵魂不变的永恒原人。(11)

注:“比丘行”即乞食生活。


考察了那些由业积聚的世界,

婆罗门心生厌弃:无非业所成;

应该手持柴薪,去向通晓吠陀、

立足于梵的老师求教这种知识。(12)

注:“无非业所成”(nāstyakrtah krtena),即一切由业造成。但按原文也可解读为“不被创造者”(梵)不依靠“被创造者”(业),也就是说,不能依靠业获得梵。“柴薪”是学生拜见老师的礼物。


按照仪轨走向前来,思想

平静,沉着镇定,知者如实

向他讲述梵学,让他据此

知道真正的、不灭的原人。(13)



第 二 章



这是那个真理:

从熊熊燃烧的火中,迸出

数以千计与火相似的火花,

同样,各种各样生物,贤士啊!

从不灭者中产生,又回到那里。(1)

注:这里的“不灭者”指原初物质。


原人神圣,没有形体,

既在外,又在内,不生,

无呼吸,无思想,纯洁,

比至高的不灭者更高。(2)


由他产生呼吸、思想和一切感官,

空、风、光、水和承载一切的地。(3)


他的头是火,双眼是月亮和太阳,

耳朵是方位,语言是展示的吠陀,

呼吸是风,心是宇宙,双足产生

大地,他是一切众生的内在自我。(4)


由他产生火,太阳是引火木,

月亮产生雨,药草生于大地,

男人向女人们播撒种子,

这样,众生产生于原人。(5)


由他产生梨俱、娑摩和夜柔,

净化仪式、一切祭祀和酬金,

年份、祭祀者和献祭的牲畜,

月亮净化和太阳照亮的世界。(6)

注:“酬金”指支付给婆罗门祭司的酬金。


由他产生各种各样天神,

神灵、凡人、走兽和飞禽,

上气、下气、稻、麦和苦行,

信仰、真理、梵行和仪轨。(7)


由他产生七种气息,七种火焰,

七种柴薪,七种祭品,七种世界,

藏在洞穴中的那些气息运行在

这些世界中,七种与七种相应。(8)

注:“七种气息”指七种感官:双眼、双耳、双鼻孔和嘴。“七种火焰”指这七种感官的活动。“七种柴薪”指感官对象。“七种祭品”指对感官对象的感知。“七种世界”指感官活动的世界。“洞穴”指心。


由他产生所有海洋和山岳,

由他产生各种流动的河流,

由他产生一切药草和液汁,

因此,内在自我与万物同在。(9)


这个原人就是世界这一切,

业,苦行,至高永恒的梵;

若是知道他藏在洞穴中,

贤士啊,便斩断无知缚结。(10)




它显现,就在附近,确实活动在洞穴中,

伟大的归宿,所有动者、呼吸者和眨眼者

都安置其中;要知道它是存在和不存在,

最高心愿,超越知识,众生中的至高者。(1)


它明亮,比微小者更微小,一切世界和

世界上的一切安置其中;它是不灭的梵,

它是生命、语言、思想、真理和永恒者,

贤士啊,你要知道它是应该命中的目标。(2)


握住奥义书之弓,这伟大武器,

安上由沉思磨尖的箭,贤士啊!

凭借思考其性质的思想挽开弓,

你要知道,以这不灭者为目标。(3)


唵是弓,自我是箭,梵是目标,

应该准确命中,与它合一似箭。(4)


天空,大地,天地之间,思想,

与一切气息,都交织在它之中,

摒弃其他的说法,要知道它是

唯一的自我,通向永恒的桥梁。(5)


经脉汇集处,犹如辐条汇集轮毂,

它在其中活动,变得多种多样;

你们要这样沉思这自我:“唵!”

祝福你们,越过黑暗,到达彼岸。(6)

注:“经脉汇集处”指心。


通晓一切,知道一切,大地的伟大属于它,

因为这自我安居空中,安居神圣的梵城中。(7)


充满思想,居于食物中,

引导生命和身躯,控制心,

智者们凭借知识看到它,

这位永恒者呈现欢喜状。(8)


看到或高或低的它,心结解开,

一切的疑惑都消除,诸业终结。(9)


知道自我者都知道梵在至高金鞘中,

无尘垢,不可分,星体中最亮的星体。(10)

注:“金鞘”或译金库,喻指心。


那里,太阳不照耀,星月不照耀,

那些闪电不照耀,更不必说这火;

一旦它照耀,一切都随之照耀,

依靠它的光芒,所有这些才照耀。(11)

注:这颂见《伽陀奥义书》2.2. 15。


梵确实是永恒者,在这里,

向前,向后,向右,向左,

向下,向上,梵遍及一切,

梵就是这一切,至高无上。(12)



第 三 章



两只鸟儿结伴为友,

栖息在同一棵树上,

一只鸟品尝毕钵果,

另一只鸟不吃,观看。(1)

注:这首颂诗见《梨俱吠陀》1. 164. 20。


在同一棵树上,这个人消沉,

不能自主,陷入愚痴而忧愁;

一旦看到那个神主受到崇拜,

崇高伟大,他也就摆脱忧愁。(2)


见到这位金色的创造者,

神主,原人,梵的源泉,

见者成为知者,摆脱罪恶,

消除污染,直达这至高者。(3)


它是生命,在一切众生中闪耀,

知道它,便成为知者,不再多说;

游戏自我,热爱自我,有所作为,

由此,他成为最优秀的知梵者。(4)


获得这自我,永远依靠

真理、苦行、正知和梵行;

它在身体中,光辉,纯洁,

无垢的苦行者能看到。(5)


真理无往不胜,而非谎言,

神道依靠真理之路展现;

仙人们由此前往,实现愿望,

到达至高的真理蕴藏地。(6)


神圣伟大,形象不可思议,

却又显得比微小更微小,

在见者眼中,比远处更远,

却又在附近,藏在洞穴中。(7)


把握它,不依靠眼睛,不依靠语言,

也不依靠其他天神、苦行和作业;

唯有依靠智慧恩宠,心地纯洁,

沉思入定,才能看到这位无分者。(8)

注:“其他天神”喻指感官。“无分者”指不可分割为部分的完整者。


应该凭借思想知道这微妙的自我,

生命分成五种气息进入它之中;

众生的整个思想与这些气息交织,

只有思想得到净化,这自我才显现。(9)


只要心地纯洁,他无论心中向往

什么世界,也无论怀有什么愿望,

这些世界和愿望都能实现,因此,

渴望繁荣者应该崇拜知道自我者。(10)




他知道这梵的至高居处,

世界一切安置其中而闪光;

那些智者已经摆脱贪欲,

崇拜原人,得以超越精子。(1)

注:“超越精子”即摆脱生死轮回,不再出生。


怀有愿望,念念不忘愿望,

依照愿望,出生这里那里,

一旦愿望实现,自我实现,

就在这世,一切愿望消逝。(2)


获得这自我,不依靠言教,

不依靠智力,不依靠博闻,

那是依靠自我选中而获得,

自我向他展示自己的性质。(3)

注:这颂见《伽陀奥义书》1.2.23。


缺乏力量,懈怠放逸,修炼

无谓的苦行,不能获得自我,而智者努力运用那些方法,

他的自我进入梵的居处。(4)


仙人们获得它,智慧满足,

自我实现,无欲而平静;

智者们获得遍及一切的它,

把握自我,进入一切之中。(5)


苦行者们通晓吠檀多知识,

实施遁世瑜伽,心地纯洁,

他们在最终时刻,升入梵界,

达到至高永恒而彻底解脱。(6)

注:“吠檀多知识”指关于吠陀的终极知识,也就是奥义书。


十五分都返回自己的根基,

所有天神返回相应的天神,

各种业和充满知识的自我,

一切与至高的不变者合一。(7)

注:“十五分”指生命、信仰、空、风、光、水、地和感官等。参阅《疑问奥义书》6.4中提到的十六分。“所有天神”喻指各种感官。“返回相应的天神”,参阅《大森林奥义书》3. 2. 13 。


犹如条条江河流入大海,抛弃

自己名称和形态,消失不见,

知者也摆脱自己的名称和形态,

到达比至高更高的神圣原人。(8)

注:参阅《歌者奥义书》6.10.1,《疑问奥义书》6. 5。


知道这至高的梵,他便成为梵。他的家族中也不会出生不知梵者。他超越忧愁,超越罪恶,摆脱洞穴中的缚结,达到永恒。(9)


这正如梨俱颂诗所说:

有所作为,通晓吠陀,立足梵,

怀着信仰,亲自祭供唯一仙人,

按照规则,履行“头顶誓言”,

应该向这些人宣讲这种梵学。(10)

注:“唯一仙人”指祭火。“头顶誓言”指发誓将火举在头顶上。

这便是从前安吉罗娑宣讲的真理。不履行誓言的人不能学习它。向至高的仙人致敬!向至高的仙人致敬! (11)

56 次查看0 則留言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13. 弥勒奥义书 | Maitryupaniṣat

弥勒奥义书 第 一 章 确实,梵祭是古人安置祭火。因此,祭祀者安置这些火,应该沉思自我。这样,祭祀便圆满无缺。那么,应该沉思的那个是谁呢?它名为气息。关于它,有这个故事。(1) 有个国王,名为巨车。他让儿子继承王位后,想到这个身体无常,心生离欲,进入森林。他在那里实施严酷的苦行,伫立着,高举双臂,凝视太阳。在满一千天之时,来了一位牟尼,如无烟之火,又如燃烧的光焰。他是尊者夏迦耶尼耶,通晓自我。他对

11. 白骡奥义书 | Śvetāśvataropaniṣat

白骡奥义书 第 一 章 梵论者们说: 何为原因?何为梵?我们从哪里产生? 我们依靠什么生活?我们安居在哪儿? 众位知梵者啊,我们按照既定的情况, 生活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切由谁主宰? (1) 时间,自性,必然,偶然,元素, 子宫,原人,均在考虑之列,还有, 它们的结合,但都不是,因为自我存在, 而自我对于苦乐的原因,也不能自主。(2) 注:“自性”指事物的固有性质。“元素”指空、风、火、水和地五大

10. 蛙氏奥义书 | Māṇḍūkyopaniṣat

蛙氏奥义书 唵(Om)这个音节是所有这一切。对它说明如下: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只是唵 (Om)这个音节。超越这三时的其他一切也只是唵(Om)这个音节。(1) 注:唵 (Om)这个音节原本是在吟诵吠陀时,用于开头和结束的感叹词,这里将它视为神圣的音响符号,象征宇宙、自我和梵以及这三者的同一。 因为所有这一切是梵。这自我是梵。这自我有四足。(2) 注:“四足”,或译四部分,也就是下面所说的四种精神意

bottom of page